close
今年兩會,央行行長周小川“不會取締餘額寶等金融產品”的言論,讓此前該類金融工具存廢的爭論有了結果。2013年下半年開始,國內互聯網巨頭相繼進入金融領域,吸引了眾多用戶和資金,也讓很多普通人有了新的理財選擇。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手機騰訊網進行的一項調查(10234人參與)顯示,84.7%的受訪者購買過互聯網理財產品。66.0%的受訪者表示會把銀行存款轉投互聯網理財。但55.4%的受訪者表示,並不瞭解互聯網理財產品背後的基金和營利方式。
受訪者中,90後占36.3%,80後占36.0%,70後占16.7%,60後占10.0%,還有1.0%的人為50後及以上。
82.0%受訪者滿意目前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收益
調查顯示,84.7%的受訪者購買過互聯網理財產品。具體來說,購買最多的是餘額寶(63.0%),其次是理財通(10.2%)。僅15.3%的人一個也沒買過。
在杭州某便利店收銀的宮仁(化名),現在每天晚上都會查下理財通的收益。“年前的收益率比較高,存1萬元每天就能有1.8元收益,如果存10萬元,可以把晚飯的一葷一素變成兩葷了。”宮仁覺得,理財就應該創新形式,讓大部分人都分一杯羹。
萬俊軒是浙江某高校大三學生,去年10月份開始,他已陸續在餘額寶存了12萬元。他研究了這類貨幣基金的運作方式,“餘額寶背後的天弘增利寶貨幣基金,是靠吸納公共資金來投入銀行間資金拆借市場,來賺取差價的。”
調查中,82.0%的受訪者滿意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收益。66.0%的人表示會把銀行存款投入互聯網理財。至於吸引他們購買的原因,23.9%的人認為是銀行存款利息太低,18.9%的人認為是互聯網理財“可以隨時取用”,其他還有“收益高”(17.6%),“收益透明,每天可見”(11.6%),“支付方便”(10.9%)等。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金融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憲認為,首先要釐清“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概念。現在國內所謂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實則是商業互聯網與金融機構投資性產品的結合,即通過商業網絡這個渠道售賣金融產品。“因此,網商並沒有觸及到金融機構‘生產’的核心功能,而僅僅是個渠道。”
“不過,這種結合還是有新的變化。”黃憲介紹,一是新生代對網購的依賴大大提高,商網積聚的資金額巨大,這對特別註重資金規模的金融機構極具吸引力;二是金融機構與商業網絡、第三方支付平臺有機結合,既有很強流動性,又有較高的收益。
37.5%的人不清楚要承擔的風險
調查發現,55.4%的受訪者並不瞭解互聯網理財產品背後的基金和營利方式,只有28.7%的人表示瞭解。
35歲的福建泉州市民吳太明(化名)覺得,互聯網金融有很多不透明的地方。“銀行早年在推銷理財產品時,也採用過只宣傳高收益、弱化風險的方式,後來都被法規限制或禁止了。互聯網金融的營銷方式感覺如出一轍。”
調查中,37.5%的人對要承擔的風險不清楚,23.9%的人覺得理財賬戶不安全,還有23.1%的人擔心未來能否及時贖回。
黃憲認為,商網提供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的風險並非不存在,但在目前環境下還比較隱晦,有四點值得註意:
第一,支撐餘額寶高收益背後的天弘基金提供的是理財產品,屬投資行為。銀行存款和理財投資最大區別是,存款是被國家層面存款保險制度保護的公共品,而理財的“保本付息”宣傳不現實,也不受法律保護。
第二是網絡安全的問題。目前銀行推出的網銀有著比較嚴格的風控制度和技術保障,尚且未能解決這個問題,由商網推出的金融產品或支付,更應慎之又慎。
第三是互聯網金融本身的問題。 純虛擬銀行在英美上世紀90年代就興起了,但傳統商業銀行並未隨著“鼠標點擊”而消亡,反而市場競爭力更強。因為銀行作為經營資金的企業,第一要義不是效率和渠道,而是聲譽。而聲譽背後必須有高水平的資金運作能力和強大的安全保障能力作為支撐。
第四是宏觀經濟層面的問題。目前餘額寶的收益率大大高於銀行活期存款甚至定期存款的利率,這是一把‘雙刃劍’。它客觀上推動了利率的市場化,但若不加約束,任其瘋狂發展,必將快速推高銀行的利息成本。商業銀行的利潤主要來自存貸款利差,當存款利率被快速推高,貸款利率自然也會提高。“當貸款利率高到一定程度,貸款市場中就會出現好企業退出,壞企業進來。再就是過高的利率推高融資成本,會使很多中小企業不堪重負,國家經濟發展增長乏力。”
43.7%的人迫切希望增加理財賬戶的安全性
3月,在一家咨詢公司工作的雲南小伙陳維文(化名)發現,儲蓄卡向餘額寶轉賬已經有限額了,他的工行卡每天最多只能轉5000元。為了安全和長遠利益,陳維文也支持對網上金融產品進行監管。“但是對普通人來說,仍然歡迎這些‘攪局者’,倒逼傳統銀行對經營方式和服務態度進行改變。”
黃憲表示,現在很多人基於高收益和流動性兼得的目的來使用餘額寶,已屬於極為廣泛的公眾行為。“因此,這類理財產品應該接受一定程度的金融監管。”首先是要監管網商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方式;其次,對消費者的資金回報承諾也需要監管,風險信息要事先明確告知;第三,監管部門要明確告示,餘額寶一旦違約,各級政府不負有代為償付的義務和責任,除非餘額寶被納入存款保險監管和保障體系。“在很多時候,社會公眾的金融風險意識是在經歷了若干損失的教訓後,才能真正產生。”
“對於目前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不能簡單否定,而是應該給予一定的發展空間和認真負責的觀察。”黃憲認為,現在全球正處於大數據的時代,公眾的“海量”消費行為在網商都有記錄,這裡有著難以估量的潛力和商機。“未來肯定還會出現新類型的互聯網金融產品,至少以商網起家的網絡銀行可以利用對大數據的分析,設計和推出適合普通消費者的金融產品。然而,它的成熟肯定需要一個過程,相應的金融監管範圍和強度也要提高。”
受訪者對這類理財產品有哪些期待?調查中,43.7%的人迫切希望增加理財賬戶的安全性,15.7%的人期待能及時披露基金運作和營利方式,12.0%的人希望能促進傳統銀行改革。 (原標題:66.0%受訪者欲將銀行存款轉投互聯網理財)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